粒径测量仪作为分析颗粒体系的关键设备,在科研与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然而,在实际使用过程中,常因样品处理不当、仪器状态异常或操作失误导致测量结果偏差、数据重复性差甚至设备报警。掌握
粒径测量仪常见问题的应对策略,才能确保数据准确可靠,保障研发与生产顺利进行。

一、测量结果重复性差——分散不均是主因
问题表现:同一样品多次测量,粒径分布曲线波动大。
解决方法:
检查样品是否充分分散。使用超声波分散器时,确保功率和时间适中(通常1–3分钟),避免过度超声导致颗粒破碎。
确认搅拌速度是否稳定,防止颗粒沉降影响取样代表性。
对于易团聚样品,可添加适量分散剂(如六偏磷酸钠),并调节pH值改善稳定性。
二、粒径结果偏大——团聚或气泡干扰
问题表现:测得粒径明显大于预期,尤其在干法测量中常见。
解决方法:
湿法测量时,检查样品池中是否有气泡附着在颗粒或池壁上。测量前进行脱气处理,或轻轻敲击样品池释放气泡。
干法测量时,调整气流压力,确保颗粒充分分散但不过度碰撞破碎。
清洁样品池和光学窗口,防止残留物形成“假颗粒”。
三、信号过强或过弱——浓度不当
问题表现:仪器提示“浓度过高”或“信号不足”,无法正常测量。
解决方法:
浓度过高:稀释样品,使遮光度控制在10%–20%(湿法)或5%–15%(干法)的理想范围。
浓度过低:适当增加样品量或减少分散液体积,提升信号强度。
注意:稀释过程应使用与分散介质相同的液体,避免引入新变量。
四、粒径分布出现异常峰——污染或杂质
问题表现:分布图中出现不应存在的小颗粒峰或大颗粒峰。
解决方法:
清洗样品池、管道和分散单元,排除前次样品残留。
检查分散介质(如水、乙醇)是否纯净,建议使用超纯水或过滤后的溶剂。
确认样品制备过程中是否引入杂质(如研磨介质、容器剥落物)。